![]() 资料图 据人民日报消息,在享受人工智能便利的同时,需要提前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处之道 人工智能“热气腾腾”。近日结束的一场人机对弈,谷歌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战胜了欧洲围棋冠军,有人评论这意味着机器“智商”有了重要突破。此前,计算机程序虽然在跳棋、国际象棋等棋类上击败过人类,但围棋战术复杂、路数更多,一直被视为人工智能最难破解的游戏。人类首次在围棋上败北,是这次引发震动的原因。 无独有偶,在不久前结束的冬季达沃斯年会上,人工智能也引来世界商业界、科技界人士热议。专家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——它有望成为驱动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。借助人工智能,机器人可以听懂语言、读懂文字、理解情感,更重要的是,“下一代机器人”可能将拥有与人类近似的自主学习能力,并能适应环境。甚至有人预测,到了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,计算机的智能将超过人类的大脑。 依照这幅图景,科幻大片中的人类和机器生活共存、自由沟通的场景,将在未来成为现实。而人工智能融入生活,也将重构工作环境、改变人类劳动生产方式,并催生人类与机器相处的新形态。 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,有科学家也表达了担忧。两年前,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说,“成功制造出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。但不幸的是,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里程碑,除非我们能学会如何去规避这种风险。” 随着机器越来越智能,人类将对机器产生依赖。人工智能是否可靠可控,以及对机器人应用引发失业甚至控制人类的种种担忧,都实属正常。毕竟,当前人工智能步入发展快道,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平地飞跃,带来始料未及的变化,而人类对迎接它的起飞似乎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欧盟、日本等机器人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,已经就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伦理等问题,着手开展了立法实践与政策研究。我国在人工智能伦理、机器人制造使用规范、机器人安全标准和立法研究方面整体处于起步阶段。不少研究者正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——只有做足了功课,人类才能安心地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成果。 烂柯围棋手机版全新上线,下围棋、看直播,来烂柯围棋,边读新闻边打谱。 |